EDVVE79465BRFREF5ECE
內容簡介
脫離了對形上學的敵視狀態
從內容上來說
深度探討了我們看待這個世界時所持有的思想結構
《個體論》一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說明何以「物體」與「個人」的概念是我們思想結構中極為核心的概念。第二部分則說明這樣的思想結構如何反映在我們談論這個世界的語言中。作者彼得‧弗列得瑞克‧史陶生從常識出發,但卻對常識看法所涉及的各種複雜面向作出極為深刻的省思,這樣的深刻省思無疑是分析哲學的極佳範例。
第一部分「殊相」(particulars)旨在建立起物質性物體和個人在一般殊相中所占據的中心地位。共分成四章。第一章從殊相的識別(identification)和再識別(reidentification)說起,並藉此給出一些概括性的論證,以論證具有空間與時間性的物質性物體是基本的殊相。第二章藉著探索一個純粹聽覺世界的可能性,而企圖去回答下面這一個問題:是否任何一個包含了客觀殊相在其中的概念架構,都必須以物質性的物體作為基本的殊相呢?該章的結論雖然是相當不確定的,但它卻引導到了下一章中的主題。第三章論證說,在我們實際的概念架構中,個人的概念是一個初基性的概念;而將意識狀態歸給自己的一個必要條件則是:我們必須同時也預備將它們歸屬給其他的人。這一個看法的一個結果是:有關於其他心靈的懷疑論根本無由產生。至此,史陶生建立起了他在第一部分中想要建立的主要主張。第一部分的最後一章則旨在對照史陶生自己的理論與萊布尼茲(G. Leibniz)的學說,並藉著探索這個對照而對後者作出進一步的闡釋與批評。
本書的第二部分,則旨在於建立、並解釋一般性的殊相的觀念與指稱對象或邏輯主詞的觀念之間的關聯。傳統上,殊相與非殊相之間的區分被認為是以下述不對稱的方式關聯於主詞(subject)與述詞(predicate)之間的區分:殊相只能作為命題的主詞,而不能作為命題的述詞;而非殊相則既能作為命題的主詞,也能作為命題的述詞。史陶生在這一部分想要建立起來的看法主要有二。首先是有關於於主詞與述詞之間實際區分的理據,而這個理據要能夠說明上述這個傳統的看法:「殊相只能作為命題的主詞,而不能作為命題的述詞;而非殊相則既能作為命題的主詞,也能作為命題的述詞。」史陶生認為,該區分可以在某種「完整性」與不完整性觀念的對照裡找到。其次,根據這個被提議的主述區分,殊相是邏輯主詞的典範,但根據類比而來的、對此區分的延伸,殊相和非殊相都同樣可以被說成是一個命題的主詞,因而都是個體。這一部分同樣分成四章。第五章說明了兩種主述詞區分的標準,以及這兩種標準之間的關聯。在第六章中,史陶生提出了他認為是這兩種主述區分標準背後的根本理由,而這一章可以說是本書第二部分中最重要的一章。第七章檢視了一個沒有殊相的語言的可能性,以及這種語言所涉及的問題。在最後一章中,史陶生探討了邏輯主詞與存在概念之間的關係,反對對非殊相的化約式企圖,並倡議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在類比的延伸下被當作是邏輯主詞,或個體。
作者介紹
彼得‧弗列得瑞克‧史陶生(Sir Peter Fredrick Strawson)
1919-2006,英國當代著名哲學家。1948至1987年任教於牛津大學哲學系,1968年起獲牛津大學韋恩福里特教授(Waynflete Professor)殊榮。1960年獲選英國皇家學院院士,1971年獲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榮譽院士,英國王室於1977年封他為爵士。
譯注者簡介
王文方
1961年生,美國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哲學博士,國立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專長邏輯哲學、數理邏輯、形上學、語言哲學。著有《這是個什麼樣的世界》(2005)、《形上學》(2008)、《語言哲學》(2011)等書以及四十餘篇學術論文。
目錄
第一部分:殊相
一、物體
1. 殊相的識別
2. 再識別
3. 基本殊相
二、聲音
三、個人
四、單子
第二部分:邏輯主詞
五、主詞與述詞(1)——兩個標準
1. 「文法的」標準
2. 範疇的標準
3. 這些標準之間的緊張和密切關係
六、主詞與述詞(2)——邏輯主詞與特殊事物
1. 殊相之被引介到命題中
2. 殊相之被引介到言談中
七、沒有殊相的語言
八、邏輯主詞與存在
結論
附錄A:史陶生爵士生平簡介及著作目錄
附錄B:與《個體論》有關之重要研究文獻提要
索引
序
歷來的形上學往往是修正性的(revisionary),較少是描述性的(descriptive)。描述性的形上學以描述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的實際結構為滿足,修正性的形上學則關心於製造出更好的結構來。修正性形上學的作品一直是長期令人關注的,而非只是思想史上一些重要的插曲而已。由於它們的內容清晰、而其部分洞見又具有強度,這使得它們當中最好的作品在本質上就值得欽羨,並且具有持久的哲學用處。但最後這個好處之所以能夠歸屬給它們,乃是因為有另外一種的形上學,其本身的證成(justification)並不需要概括性研究的證成之外的東西。修正性形上學是為描述性形上學來服務的。無論從其意圖或效果上來說,也許沒有任何現實中的形上學家一直是全然修正性的,或全然描述性的。但我們可以大致這樣區分:笛卡兒(Descartes)、萊布尼茲(Leibniz)和柏克萊(Berkeley)是修正性的形上學家,亞理斯多德(Aristotle)和康德(Kant)則是描述性的形上學家。哲學的諷刺者休姆(Hume)比較難以加以定位。他時而在某一方面是修正性的,時而在另一方面是描述性的。
描述性形上學的想法容易遭遇到懷疑的態度。這種形上學與所謂哲學的、邏輯的,或概念上的分析有何不同?它與這些分析在意圖上並無不同,只有在範圍及概括性上有別。由於其目標是在赤裸裸地呈現我們概念結構裡最一般性的特色,因而,描述性形上學比較不能夠像一些在研究範圍上較為局限的、部分概念性的研究一樣將太多的事情視為理所當然;因而它們在方法上也有別。在一定的程度上,依靠對實際使用字詞作出細密的檢視,這是哲學中最好、也是唯一可靠的方法。但以這種方法所能作出的區分,以及所能建立起來的關聯都不夠概括性,其成果也不足以達到形上學對理解所作出的完整要求。因為,當我們問說,我們是如何使用這個或那個表達式的時候,不管我們的回答在某個層次上多有啟發性,它還是會很容易就假定形上學家想要揭露的結構的一般性成分,而非去揭露它們。形上學家所要追尋的結構並不輕易地展現在語言的表層,它潛藏在這些表層之下。當語言的引導並不能帶領描述性形上學家走到他所想要到達的地方時,他必須放棄他唯一可靠的嚮導。
描述性形上學的想法,可能還會受到另一方向上的攻擊。因為,可能會有人主張說,形上學在本質上乃是概念變遷的工具,是一個用來推動或標示新思想方向或新思想風格的手段。我們的概念當然會改變,這樣的改變雖然主要發生在專業領域,但卻不限於此;而即使是專業領域上的改變,也會影響到日常的思維。當然,形上學一直主要關切的,的確是這裡所暗示的這兩種改變。不過,以這種歷史的風格去思考形上學會是一個大的錯誤。因為,在人類的思想中,有一大塊的核心部分是沒有歷史的──或者說,是沒有記錄在思想史上的;有一些範疇和概念,它們最基本的特性是一點都不改變的。顯然,這些不是最精緻思維裡的專業概念。這些是最不精緻思維中隨處可見的概念,但也是思維最複雜的人類之概念配備中不可避免的核心部分。一個描述性形上學所主要關切的,也就是這些概念、它們之間的關聯,以及它們所共同形成的結構。
形上學有其悠遠卓越的歷史,而其結果是:在描述性形上學中,我們不太可能發現任何新的真理。但這並不是說,描述性形上學的任務曾經,或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在過往,該任務一直被重新執行著。如果沒有任何新的真理可以被發掘,至少我們可以重新發掘舊的真理。因為,雖然描述性形上學的中心主題並不改變,但哲學中用以批判和分析的用語卻經常改變。恆常的關係乃係以不恆常的用語來加以描述,而後者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思想氣氛,也反映了個別哲學家的思想風格。在他使用他那個年代的語詞去重新思考過其前輩的思想之前,沒有一個哲學家會理解它的前輩的想法;而這也正是諸如康德和亞理斯多德這些大哲學家們的共同特性:他們比其他任何的哲學家都花了更多的功夫來重新思考。
本書只能說部分是、而且適度地是一本描述性形上學的論文。之所以說它僅僅適度地是描述性的,那是因為,雖然書中有些討論的主題是充分概括性的,但我們的討論卻只從一些局限性的、而非全面涵蓋性的觀點來進行;之所以說它僅僅部分是描述性的,那是因為,在第二部分裡所討論的某些邏輯和語言的分類,在相對性上來說也許只有局部的和暫時性的重要性。對於我處理這些分類的方法,我現在可以作出一點概括性的評論。通常大家承認,在分析地去處理某個頗為特定的概念、希望去理解該概念時,尋找一個單一的、嚴格的陳述,以說明該概念在應用上的充分與必要條件的作法,可能不如將它的應用看作是──用維根斯坦(Wittgenstein)的比喻來說──形成一個家族,其成員也許是因為圍繞著某個典範的緣故而被組合起來,而這些成員與典範之間的連結,則是各種直接或間接的邏輯與類比關係。我認為,不論是在企圖去理解普遍性的邏輯與文法結構時,或者是在像知覺哲學或心靈哲學裡處理特定概念分析的時候,這個在理解上的寬容原則都同樣可以被有用地加以引用。
對我而言,將這本書分成兩個部分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第一部分旨在建立起物質性物體(material bodies)和個人(persons)在所有殊相中所占據的中心地位。該部分顯示說,在我們實際的概念架構裡,這兩種範疇的殊相是最基本的,或最根本的殊相,而相對於這些概念來說,其他類型的殊相概念,則一定得被看成是次要於這些概念。本書的第二部分則旨在建立並解釋一般性的殊相觀念與指稱(reference)對象或邏輯主詞(logical subject)的觀念之間的關聯。這兩種觀念間的連結,以及隨之而來的、對於殊相作為典範的邏輯主詞的地位之解釋,可以在某種「完整性」(completeness)的觀念裡找到,而該觀念則在該部分第二章的前半部分中加以闡釋。這個段落是本書第二部分裡的重要段落。然而,這本書的這兩個部分並非彼此獨立的。第一部分中的主張,在第二部分的許多地方被其中的論證所預設,而且在有些地方被其中的論證所延伸,並進一步加以解釋。我懷疑我們是否可能完全理解任何一部分的主要論題,而無需考慮另一部分的主要論題。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46027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 >
內容連載
一、物體
1. 殊相之識別
我們認為這一個世界容納了一些特殊的事物,其中的一部分獨立於我們之外而存在;我們認為這一個世界的歷史是由特殊的事件所構成,而我們或許是、或許不是這些事件當中的一部分;我們認為這些特殊的事物和事件是被囊括在我們日常交談的話題中,認為它們是我們在交談時可以談及的事物。上述這些說法,乃是一些有關於我們思考這一個世界的方式,以及有關於我們概念架構的說法。換一種顯然是較為哲學性的表達方式──雖然不會因而更清楚些──我們也可以說:我們的本體論裡包含了客觀的殊相。但除了殊相以外,我們的本體論裡還可能包含其他事物。
我的部分目標在於:展示我們用以思考特殊事物的概念架構之一般性和結構性的特色。我將從殊相的識別(identification of particulars)開始說起。但目前,我還不急著去概括性地說明我將如何使用「辨識」(identify)這一個詞和它的相關字詞,也不急著去說明我將如何使用「殊相」這一個詞。「殊相」這一個詞,儘管在應用的邊陲上模糊不清,但在哲學的用法裡無疑已經有了一種大家都已經熟悉的核心用法。所以,我目前只需要說:我對該詞的用法並沒有什麼稀奇古怪之處就可以了。比方來說,在我的用法中,歷史的事件、物質性的物體、人們和他們的影子都是殊相,但特質(qualities)、性質(properties)、數目(numbers)和物種(species)則不是;我的這一個用法和大家熟悉的大部分哲學用法並無不同。至於「辨識」、「識別」等這幾個詞,我則有幾個不同但密切相關的用法;我將在介紹它們的時候一併解釋這些用法。
關於婆媳相處,貴州衛視《非常完美》的情感嘉賓王瑞老師曾說: 「不要把兒媳當親生女兒,也不要把婆婆當成親媽;保持一碗湯的距離,做一個有分寸的婆婆和一個有分寸的兒媳;這樣你們就都快樂了!」 其實在這個資訊發達的年代,大多數人都知道,想要婆媳相處和諧,保持距離是最重要的。 可是,受限於居住條件,很多家庭都是婆媳同住。就算婆媳不同住,但是孩子出生後,照顧月子、帶孩子都需要婆婆的協助。 尤其是要生二胎的媳婦,更是離不開婆婆的幫忙。 ... 01 每一個媽媽在決定生二胎之前,我想她都會經過一番思想鬥爭,此時的她好不容易將頭胎寶寶帶大,工作、生活也好不容易走上正軌。 如果選擇二胎,那麼頭胎經歷的那些事情,又要重新再來一次,且不考慮生活中的各種不便,事業上就很可能因此而荒廢。 讀者葉女士的二胎來得有些意外,經過反覆的思量,她和老公還是決定留下。相對於工作和生活上的不便來說,葉女士更擔心的是婆婆。 婆婆一直在老家縣城生活,在大寶出生的時候,就是婆婆過來幫忙照顧月子和帶孩子的。 其實那時候,葉女士的母親已經在她身邊照顧了,後來看見孩子的奶奶來了,母親也就自覺離開了,偶爾才會弄一些營養羹湯來看望。 葉女士對於婆婆的到來,還是很感激的,可不久之後,她發現婆婆幫忙帶孩子,自己反而更累。 ... 02 葉女士休完3個月產假後,就開始繼續上班,孩子由婆婆幫忙照看。 在每天早上上班之前,葉女士就要把孩子吃的、穿的準備妥當交代清楚,然後急急忙忙趕去上班。 中午的時候,也不能在單位休息了,要趕回家做飯餵孩子;晚上下班也是如此,做飯、餵孩子、洗碗、打掃房間衛生,還要洗澡洗衣服。 一陣忙碌下來,就已經挺晚了。 婆婆的任務,只是幫忙照看孩子,等到葉女士把家務做完,她的任務也完成了。婆婆從來不幫忙做家務,除了洗自己的衣服之外,基本上不做別的家務。 而且,婆婆不但自己不幫忙做家務,也不讓兒子做,在她的思想觀念中,男人做家務是一件很沒有出息的事情。 ... 03 在婆婆沒有來幫忙帶孩子的時候,老公和葉女士兩人分工明確,家務事不用交代,都會一起分擔,可婆婆一來,情況立刻變了。 因為老公想要幫忙洗碗或者掃地,婆婆看見總會找個藉口把他支開,甚至還當著葉女士的面說:「 一個大男人整天洗洗刷刷的,成什麼樣,不嫌丟人?」 葉女士心中有氣,但看見婆婆初來乍到,而且是來幫忙自己帶孩子,也不好意思反駁她,只能憋在心裡。 老公被說了幾次之後,也不再主動幫忙了,對於葉女士的抱怨,他只能好言相勸。 葉女士也是一個明事理的人,不想讓老公夾在中間難做,在婆婆在的時候,她也不再叫老公幫忙,寧願自己辛苦一些。 所以,葉女士不但要忙於工作,下班了還要做一大堆的家務,還要帶孩子,每天都是在筋疲力盡中沉沉睡去。 ... 04 如果只是身體上的疲憊,她還能夠咬牙強撐,但是精神上的壓抑,讓她時時處於崩潰的邊緣。 婆婆是一個幸運的女人,嫁給了脾氣很好的公公,公公不但脾氣好還勤勞肯干,對婆婆也很遷就,家務事基本上都沒有讓婆婆操心。 所以,婆婆常常覺得自己能過來幫忙帶孩子,已經是一件天大的功勞了,你不能對她再有別的要求了。 可是,價值觀的差異人皆有之,長輩和晚輩之間的價值觀差異更為明顯。兩個成長環境、思想認識,生活習慣,為人處事都不一樣的女人,難免有意見相左的時候。 尤其是在培育孩子方面,兩人常常發生矛盾。婆婆覺得委屈,葉女士覺得更委屈,我的家我的孩子,為什麼你就不能尊重我的意見? 還好,在葉女士要崩潰的時候,大寶三歲可以去幼兒園了,老家的公公也恰好生了一場小病,婆婆回去了。 ... 05 這一次懷上二胎,葉女士有過前車之鑑,心中無比擔憂,吃睡不香。 老公也知道她的心事,那天打完電話之後,對葉女士說:「放心吧,我媽不會過來幫你帶孩子的。」 聽到老公這話,葉女士欣喜不已。 原來,老公打電話回去說,岳母已經退休了,會來照顧的,不用大老遠跑過來了。在老家的婆婆也很開心,她也不想離開家鄉過來受氣。 後來,婆婆真的沒來,但寄來了很多營養品,還經常打電話給葉女士,語氣里充滿了愧疚和關心。 葉女士也感受到婆婆的真心,也知道雖然婆媳之間平時相處,充滿了大大小小的矛盾,但在心中還是把對方當作家人的。 其實婆婆沒來,葉女士反而感覺輕鬆多了,一是二胎有經驗,二是老公有用心幫忙,三是自己母親過來照顧,比較順心。 最關鍵的是沒有婆媳相處時的憋屈,心情舒暢,精神愉悅。 ... 06 村上春樹在《舞!舞!舞!》寫道:「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同樣,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一樣的三觀。 三觀不同的人,就像不同軌道的兩顆星球,心永遠無法靠近。強行改變軌道的劇情,在電影《流浪地球》里有,但那是電影,還是科幻電影。 在現實生活中,三觀不同的人,長期在同一個狹小的空間裡生活,就是一場災難。 這世界上的真正的「惡婆婆」和「壞媳婦」並不多,只是兩個好人在一起也未必能相處愉快。 那麼,三觀不同的婆媳,是不是就一定無法好好相處?其實也不是。 ... 《非誠勿擾》主持人孟非曾說: 「在處理婆媳關係上做到知行合一的確很難,不過如果能夠做到保持距離、保持尊重這兩條,就一定不會太差。」 對於婆媳相處,大家都知道要保持距離,但往往忽略了保持尊重。 保持尊重就是,雖然我不認同你的價值觀,但是我尊重你的價值觀,不會把我的價值觀強加在你身上。 如果你也受困於婆媳矛盾,建議你可以去讀一讀汪雪英老師的著作《同在屋檐下:婆媳關係》。 在該書中,作者站在心理和倫理、人性和社會學的角度,通過各種案例,細緻地解答了生活中常見的婆媳問題。 作家陸琪說:「大部分的婆媳關係,都是在演戲。」 確實如此。願你在大家庭中,能夠演好你的角色,讓你未來的生活幸福常伴。 --END-- 圖片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作者:沉吟至今,自由撰稿人,用文字行走江湖,用筆尖觸碰心靈,用溫暖照亮人生。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xm75Dka.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12315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豐原記憶力減退改善中醫診所南屯喉嚨異物感治療中醫南屯胸悶治療中醫
南屯血壓不穩定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西屯心跳異常看什麼科 ptt推薦的中醫診所北屯注意力不集中看什麼科 豐原口內疼痛看什麼科 ptt推薦的中醫診所北屯腎臟功能異常改善中醫診所 龍井瞳孔擴張或收縮治療中醫 很多人都在這中醫診所看好的西屯注意力不集中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大里倦怠、疲勞改善中醫診所 問診詳細有耐心的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