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VVE79465BRFREF5ECE

 

內容簡介

本書將心理學的材料完全滲入佛學,又深入淺出的顯露佛法生動活潑的原貌,再透過心理學和佛法,討論人類精神生活的現象、動力和出路,讀者不但可以充分了解佛法的大義,而且可以透過它的啟示,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促進潛能的實現,過豐富自在的人生。

詳細資料

  • ISBN:9573221810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3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四刷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

 

 

程天縱先生從富士康退休後,著作《賦能:新創企業的成長課》一書,在這本書里作者從個經歷出發,為創業者與職業經理人在組織經營方面提供了許多個人的寶貴經驗。 程天縱先生初加入富士康時曾在大會發表《創業與就業》的主題演講。後來經改編大部分內容也收錄到《賦能:新創企業的成長課》一書。 ... 我們來閱讀一下富士康內部刊物當時對程天縱先生演講的記錄。 早些年前,我在惠普擔任 Manager的時候,曾代表惠普去一些學校做校園招募,所以有很多機會與學生接觸交流。記得大約在1984年時,我接待了到臺灣HP公司參觀的20多位臺灣大學學生。參觀結束後我安排了一場座談會,其間我問他們在找工作的時候會考量哪些因素。 這些學生談了很多方面,比如:薪水要好,工作環境必須要在甲級寫字樓、要有空調、地上要鋪地毯,公司要提供各種教育訓練,以及福利優渥、工作要有輪調機會、有機會到國外去歷練等等。這次座談會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時也促使我思考一個問題:影響求職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座談結束後,我將學生們所談的內容記錄整理了10頁,並將其比對分析,我發覺影響求職的因素可以歸納為三大類:第一類是要求一個好的工作,包含: Corporate Image, Job Content, Working Environment,以及工作本身是否有興趣等;第二類是要求薪水要好,包含: Compensation, Salary, Benefits等;第三類是要求有好的老闆。 除歸納了以上三類影響求職的因素外,我還繪了一幅圖。針對剛畢業的大學生而言,剛走出校門什麼工作經驗都沒有,即其職業生涯從原點出發,他所追求的事情大概可以分成兩大類,一個是「賺大錢」,一個是「做大事」。既能做大事又能賺大錢是每一位剛從學校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心中追求的目標。 ... 而對於一個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如何從原點達到既能做大事又能賺大錢這一目標呢? 我發現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叫做「創業家之道」,另一條叫做「專業經理人就業之道」。 「創業家之道」VS「專業經理人就業之道」 「創業家之道」:在創業之初,企業規模很小即使能夠成功,在象限中僅體現為「做小事賺小錢」;接下來,創業家就會慢慢發現,雖然做的事情不是很大,每一筆生意金額也不是很大,但是收入卻遠遠比上班族要多,即在「做小事賺大錢」;於是一路走下去終於有一天可以達到「做大事賺大錢」的地步。很多創業家基本上走的就是這樣一條路。 「專業經理人就業之道」:基本上初期也是從「做小事賺小錢」開始,然後事情越做越大(此時薪水還是很少)但如果你能夠繼續發展,突破大企業的玻璃屋頂,有一天做到全球500強的CEO時你的薪水也是非常可觀的,尤其是在外商企業或大型企業裡面,你的薪水往往是到職涯的晚期才加得非常快。 記得我做到中國HP總裁的時候,一年的薪水比我第一個10年薪水的總和還要多。所以在一個大公司工作剛開始的薪水非常低,而且加得很慢,但當你做到某一層階以上時,增加的速度才非常快。 不管選擇哪一條路都有人成功到達頂峰。 ... 創業的風險 我在演講的時候,曾經有人問過我:「Terry(程天縱先生英文名,編者注),有沒有人從原點直接跳到『做大事賺大錢』的地步呢?」我說:「有啊,像許多創業家的第二代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他們還是要照規矩來,如王文淵、王文洋進臺塑時也是要先到工廠基層做六個月,然後才一路上去,只不過他們的速度會比常人快。可是大部分人不是這樣的。」大部分人都像我們一樣,沒有「富爸爸」,所以我們依然要選「專業經理人就業之道」,或者是去創業。 「創業之道」對比「專業經理人就業之道」是有風險的。 如圖一,橫軸代表做事縱軸代表賺錢。假如做一樣大的事y比x小很多,即走創業家的路比走專業經理人的路明顯可以多賺很多——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既然有高的報酬,所有人都應該去 創業,可為什麼還有人辛辛苦苦做打工仔,像我們一樣上班領薪水,其實這中間的差別在於有一個風險。 中國有一句俗語:「寧為雞首,不為牛後」,所以華人特別喜歡自己創業當老闆。近些年來,在自由開放體制的鼓勵下,大陸、臺灣、香港湧現出很多中小企業,大家聽到的創業成功的例子的確很多,但是其中倒閉的又有多少,可能大家知之甚少了,也許是因為「好事傳千里,壞事不出門」的緣故吧,實際上創業失敗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 舉個例子我大學有位同班同學在大陸成立了家手機公司。後來公司倒閉了這也是他人生當中經歷的第三次公司倒閉。第一次他公司出現財務危機的時候,那時公司還很小,有一天我去他公司找他。 他問我說「Terry,你有沒有聽到? 我說:「聽到什麼?」 「聽到嘩啦嘩啦的聲音,每天一開門鈔票往外流。」當時他做固定電話機生意,養著一堆人要發薪水,買的材料每個月價錢都在跌,庫存也一大堆,營業額突然跌到不足最高時期的10%,於是那段時間他每天晚上都會聽到鈔票往外飛、銀子往外流的聲音。 所以說創業是有風險的不是一帆風順的。 創業失敗風險假設是90%的話,那你的所得應為「x×10%=y」。不管怎樣,公司的數量永遠沒有上班族多。這表明,創業的人還是少數,創業成功的人更是少數。有許許多多創業者,他的公司永遠只能達到像夫妻店這種規模,當它好不容易經營到小型企業規模還可以賺錢已經算不錯了,等到它終有一天可以脫胎換骨變成中型企業,而且仍可以賺錢這己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了。 我總結這個模式的依據來源於我在工作經歷中的深刻體會。早些年前我在臺灣HP時曾經努力說服過HP總部,要幫臺灣蓋一座12層的印刷線路板廠,臺灣工研院電子所所長推薦了大同、聲寶、松下三家公司作為投資者。 記得我去拜訪大同公司的總部時,當時我還是個 Sales,開的是一輛臺灣裕隆公司生產的二手車,到了大同公司的停車場,我的車旁邊停了一輛嶄新的Benz,下來一位老闆模樣大概三十出頭的先生(我當時也同樣年紀),我們倆一起走進會客室。在會客室登記的時候,我瞄了一眼我登記的是找大同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商談技術引進蓋一座12層印刷線路板廠事宜,總投資金額大概要三千萬美元;而剛才開Benz車的先生登記的會客對象僅是大同公司採購部門的一位小課長。 當時我在想:我來談的是三千萬美元的大投資,而這位先生是找一個小課長生意頂多不過幾百萬臺幣而已。可是他開Benz,我開裕隆二手車,為什麼?因為那個人自己當老闆,而我是跨國公司的打工仔。於是在我腦海里浮現出這個模型圖:他做的雖是小生意,但是賺的錢比我多,他可以買Benz;而我看起來做的生意挺大.卻是上班領薪水,一個月才3萬多臺幣,差別很大。我再聯想到很多同學創業及就業的經歷,於是就得出了這個模型。 ... 創業與就業的瓶頸 其實走「創業」或「就業」這兩條路都會碰到瓶頸。 眾所周知,任何產業都像金字塔,其中大型企業雖規模龐大但數量很少,美國《財富》雜誌評選全球大企業才500強,相對而言小企業卻是非常多,如同總裁(郭臺銘)講的「螞蟻雄兵」。每天都有很多新的小企業成立,同時每天又有很多小企業倒閉,並非每一個創業的小企業有一天都能像鴻海-富士康一樣變成全球500強,有的企業終其一生也就是一個小的夫妻店或皮包公司而已。很多創業家成不了大企業是因為他們會碰到能力的極限,遇到障礙沒有辦法突破。 同樣,就業之道中也存在瓶頸。在企業裡面,不管是國有企業、跨國公司,還是鴻海-富士康,其組織都像一個金字塔,總裁只有一個人,下面是集團副總裁、資深副總、副總,再依次排下來。很多人在企業中幹了一輩子,有的做到經理,有的做到協理,有的可能只是一個專員就退休了,所以對於一個企業的組織架構來講就業之道也是存在瓶頸的。這個瓶頸,國外叫「Glass Ceiling(玻璃屋頂)」,即你職位晉升到一定程度,會發覺怎麼升也升上不去了——這是因為你碰到了玻璃屋頂。 如何突破瓶頸 既然走哪條路都會碰到瓶頸,那麼我們如何打破玻璃屋頂,作為創業者能夠實現將企業經營到大型化、國際化的規模,作為就業者能打造事業的第二春呢?(參見圖二) 當你作為創業家在經營過程中碰到瓶頸時,要學會轉型,要做改變,退到第二線,讓你的專業經理人來經營,而你自己轉變成投資者,也就是股東。臺灣和大陸很多公司都是如此,當企業經營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就開始申請上市,當成為上市公司時,公司就變成了股份制企業,即社會的公企,原來的企業創始人只不過是一個持有股份較多的股東,此時公司己經不再是你一個人所有的。所以,只有當創業家改變心態,變成股東、投資者,並讓專業經理人來接管時,才能讓你的企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走專業經理人的路也一樣,當你碰到玻璃屋頂以後怎麼辦呢?此時,你就要想辦法變成經營者。可是,專業經理人在公司中必須做到高層才能成為經營者,那麼很多人可能沒有耐心,等不到那麼久,所以就出現了獵頭公司。比如說,一些跨國公司如HP、IBM、Dell等,有很多專業經理人做到中階主管以後就會碰到玻璃屋頂,而同時在很多小企業中,創業家在經營過程中感覺到沒有辦法突破,就開始找獵頭公司幫他們網羅專業人才加入一起經營。 ... 兩條道如何選擇 創業家可以分為成兩種人。 第一種人很喜歡賺錢,追求自我的成就感。我在HP及TI(德州儀器)時有很多屬下,其中HP有一位在做 Sales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個人早晚要出去創業的,因為他每次只要看到一個電子產品,就會去研究這個產品怎麼會這麼貴,如果由他來生產成本肯定低,他會賺死了賺翻了。後來果然沒多久他就出去創業了。這種人很喜歡賺錢看到什麼東西都想到有錢可賺。 第二種人是走投無路。我在HP有一位同事,後來他離開HP加入了一家臺灣公司。之後這家公司把他派到美國去成立銷售組織,記得他離開的時候還給我寫了一封信,告訴我他下了很大的決心,把臺北的房子賣了,全家搬到洛杉磯,重新買了房子定居下來。但很不幸的是,6個月後這家公司倒閉了。可是他全家己經搬到了美國,小孩子也要上學怎麼辦呢?走投無路時他自己只好開公司做生意,後來生意最旺時開到七八十家分店。這種人創業是被逼的走投無路了,只好出來當老闆。 ... 在1993年時我曾受美國矽谷一個華人企業家協會——玉山科技協會邀請去演講。演講結束後我與協會會長聊天,我問他協會什麼時候會員人數增加最快。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會長說美國經濟不景氣時,他們的會員人數增加最快。因為有很多臺灣、香港、大陸的華人到美國去念書辛辛苦苦念到博士出來找一家大公司上班,但碰到不景氣的時候,美國公司就會裁員,如果不是白皮膚並且學位高的就會面臨被裁掉的下場。此時就只有兩條路可以走:如果自己平常錢存得多一點的,找不到工作時,可以回學校再念一個學位;如果錢少一點而沒辦法去念書的,就自己創業開公司。這就是在美國經濟不景氣時,玉山科技協會會員人數反而會增加最快的原因。 總的來講,創業家的最大推動力是自私,就是想為自己多賺錢。因為他自己的命運和前途都押在上面了,所以很多創業者會夜以繼日地拚命去工作,甚至犧牲家庭。 相對創業家而言,專業經理人這條路則不同。大部分人希望過一種平穩的生活,不喜歡太大的風險,而且剛開始時根本沒錢創業,最好的方法是找一家大公司進去學,乾的還不錯就待下去。這就是專業經理人走的路。 ... 我的職業歷程 創業家與專業經理人在性格、個性上有很大的不同。現在,我拿自己當一個例子與各位作分享說明。 1974年我從新竹交大電子工程系畢業,服了兩年兵役,1976年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個小貿易公司當業務員,我是僅有的兩個 Sales中的個。1979年加入臺灣HP公司,擔任儀器部銷售工程師。1984年時,我擔任了臺灣HP公司的業務發展經理,當時公司總經理對我說:「Terry,我讓你成立個新部門,你去幫我想想看,惠普除了在臺灣做生意以外,還能不能為當地產業發展盡一分力量。」就是因為這句話,我當時就幫臺灣蓋了一座12層印刷線路板廠。 1986年我幫臺塑、南亞把12層印刷線路板廠蓋好後,所帶領參與整個建廠的30人自動化團隊面臨被解散的命運,因為工廠開工之後就不再需要自動化團隊了。我覺得很可惜,所以我向王永慶先生及 HP CEO John Young建議並得到了他們的同意,從這30個人中挑選15位出來成立了一個公司,即惠普與臺塑的合資公司,取名惠臺,我擔任總經理。這家公司的主要任務就是把建立PC板廠自動化的經驗帶給臺灣其它電子公司,並作為顧問來幫他們作策略規劃,同時幫他們做工廠自動化。所以在1985至1986年間我認識了很多位臺灣公司的總經理,其中就包括郭臺銘總裁。 ... 在此期間,很多臺商都找過我,希望我能加入他們公司擔任總經理。但當時我的想法是:臺灣最缺乏的是國際化的專業經理人,因為臺灣在1987年前處於軍事戒嚴時期要出國非常困難,出國結匯管理很嚴,所以很多臺灣企業都沒有辦法國際化。我心想如果能夠到HP遠東區去擔任市場部經理來管理整個亞洲市場,這個機會是非常難得的,畢竟太多臺灣的外商專業經理人是跨不出臺灣的。於是當時許多獵頭公司找我,我都推掉了,我決定到香港去擔任惠普遠東區市場部經理,如果幹滿三年的話,那麼將來可能就有10億、20億營業額的公司來找我因為他們需要國際化的人才。 沒想到兩年後HP總部把我調回美國,我的老闆對我講,其實調我到香港、到美國,都是為我量身訂做的一個 Development Program,主要目的是派我將來到北京接任中國惠普的總裁。 在1990年初我被調到惠普總部擔任國際發展部經理,晚上到 Santa Clara大學念MBA,當時我問我的老闆,惠普用人唯才而不看重學歷,為什麼要調我到美國總部去工作,為什麼要我白天工作晚上還要念MBA呢?因為從大學畢業後我就認為我不會再去念書了。結果我的老闆對我講:「如果你要在跨國公司工作,而且希望有很好前途的話,那麼你就要了解這個跨國公司的權力運作情況,也就是你要接近總部並且建立起你的人脈。至於念MBA,你在美國公司上班就一定要了解美國的文化,了解美國文化最好的地方在哪裡呢?是學校。」他講的這兩點說服了我,我答應到美國惠普總部上班,晚上念MBA。 之後的1992年1月,我到北京擔任中國惠普總裁。 ... 剛到北京時,北京三環路才剛剛開始動工。北方的冬天景色蕭瑟蒼涼天灰濛濛的一片,我那時在想我在這裡將怎樣度過3年。當時我答應到北京工作3年,但後來我的老闆讓我延長到6年,因為他有心栽培我。我答應在他任職期間不會離開惠普,所以我在北京整整呆了6年。直到1996年10月他退休後,我也一直履行承諾沒走,但是我覺得我也該換換工作了。 1997年時正好德州儀器來找我,我認為專業經理人要講誠信和道義,我要離開HP換工作的話絕對不和原來的僱主競爭。所以離開惠普我不能加入任何電腦公司,如IBM、 Microsoft雖然有很多電腦公司找過我;其次我也不能加入儀器公司,因為惠普生產電子測試儀器、醫療儀器、化學分析儀器,但德州儀器只做半導體所以我決定加入德州儀器。 1997年8月,我第一次到美國德州Dallas去面試,郭總裁聽到了消息,就請我在San Francisco停留一天,住在他家裡。他請我吃完飯後還找了集團另外一位高階主管我們3人坐在游泳池邊一直聊到凌晨3點。總裁的目的是叫我不要去德州儀器,而是加入鴻海。可是我那時固執走專業經理人之路,於是加入了TI,做了10年TI亞洲區總裁。到了2007年我覺得我在TI的任務基本上已經達成了而且我認為這輩子在外商公司服務了近30年也夠了,同時我也欠總裁一份情,因為97年的那天晚上聊到凌晨3點鐘的時候我實在婉拒不了總裁的美意就答應總裁只要一離開TI,一定會加入鴻海。所以去年6月離開TI的時候,我就踐行自己的承諾來到鴻海。 以上為程天縱先生關於創業與就業的歷程與部份心得,還有大部分的理念與見解在他的書里! ... 點讚也是一種鼓勵!留言也是一種交流!謝謝! 免責聲明:圖片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nE22OO7.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000370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南屯肌肉、關節莫名痛改善中醫診所南屯體溫控制功能異常看什麼科大雅容易冒汗改善中醫診所
大雅耳鳴看什麼科 太平區躁鬱恐慌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Dcard推薦的中醫診所大里呼吸困難治療中醫 西屯昏眩改善中醫診所 網路評比不錯的中醫診所大里打嗝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霧峰容易冒汗改善中醫診所 Dcard推薦的中醫診所潭子淺眠或多夢改善中醫診所 霧峰失眠看什麼科 大家都推薦這間中醫診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nx56sb82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